为期一周的“三同三研”沉浸式调研活动,给我们第55期中青班的学员上了一次极其生动的实践课,这段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经历让我深受教育、大有收获、终身受益。
第一,在党性上有了新洗礼。我对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对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该干什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是对“人民至上”的认识更加深刻。一到霭里村,我们就观看了近10年来霭里村发展变化的纪录片。我有幸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最早一批参与者,记忆非常深刻,霭里村从大木山到仓里到桥头再到格里胡,一个中心村一个中心村规划打造,串点成线,连线成面,霭里村的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走访中,村里的农民群众获得感非常高,对党委政府的评价也很高,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号召力也很强,正如有的基层党组织书记说的,实现了由“百呼不应”到“一呼百应”的转变。我们走的新四军小道有5公里多,都是在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下,农民群众主动参与用一块石头一块石头铺成的,我走在上面很受感动。这充分证明,只要人民群众需要的,我们努力去干,人民群众就一定会支持和拥护。“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首要一条,霭里村的建设发展就是这条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生动运用和实践,我们要将其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遵循。
二是对“艰苦奋斗”的认识更加深刻。虽然霭里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但是深入农民群众中了解,大家的生活还不富裕,不少人还在外打工,有的人家一家人为了生活分居各处。我住宿的俞大憨家,一个73岁的老人家带着读三年级的小孙子在村里居住,女儿在南陵县城给读高中的孙女陪读,女婿在芜湖市区工厂里上班,全家就是这样地努力,生活负担还是比较重,老人家说她的低保金都全部贴补家用了。这说明,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离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还需要我们与人民群众携起手来继续艰苦奋斗。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党提出“三个务必”的要求,就包括“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时刻记在心头。
三是对“深入基层”的认识更加深刻。通过这几天深入基层调研交流,了解了很多基层的情况,学习了很多基层的新思路、新做法,不少让人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正如李强总理所说“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作为机关干部尤其是政研部门的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无论工作多么繁忙,都要抽时间走出机关、走出办公室,来到基层和人民群众中间,这样才能提出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
第二,在认识上有了新拓展。由于工作原因,平时我对乡村振兴方面的工作非常关注,也学了不少、看了不少,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这两年在办公室埋头写文章多了,跑基层了解情况少了,对乡村振兴工作的一些的认识跟不上了。以前一直认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只有环境好了,产业发展、人才引进、乡村善治才有基础,要把人居环境整治放在乡村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这次深入一看,包括霭里、龙山、工山等地,农村人居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可以说乡村振兴工作进入了新阶段、有了新课题。
一是如何把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在调研中,村民普遍反映最大的问题就是家门口没事干,缺乏收入来源。尤其是一些半劳力的老年人,出门务工没人要,家门口没事情干,手头上都是紧巴巴的,也就是说农村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还没有真正转化为农民群众更多的就业机会。如何把乡村的农产品供给、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功能发挥出来,发展乡村产业,推动产业振兴,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已经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内容。
二是如何把农民、农村的资源组织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从农村破题,大包干是改革开放的先声。当时中央文件提出要建立统分结合的家庭承包责任制,但实践的结果是,“分”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但“统”怎么适应市场经济、规模经济,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调研中,感觉这个“统”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单个农户越来越缺乏竞争力,在市场上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有农民群众反映,现在种植水稻,价格低的时候,湿稻才八、九毛钱一斤,种一亩水田平均利润也就200块钱左右,农业生产的收益还是比较低。要增强竞争力,还必须向规模要效益,要把农民和农村分散的资源组织起来,抱团发展才是出路。
三是如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水平。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依然巨大,霭里村的小孩都需要到烟墩镇上上小学和幼儿园,小孩子早上7点钟就要到村头集中坐校车去上学,冬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村民看病也不是很方便,有的村民反映,有时候翻山到池州市青阳县看病还算方便的。这与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化生活条件”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也是迫切需要改善和提升的重要内容。
第三,在工作上有了新思考。结合“三同三研”沉浸式调研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我作为政策研究部门的工作人员,将注重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思考,为市委和有关部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提供工作建议。
一是抓转化。就是要在怎样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上探索新路径、找到新方法。关键是要坚持面向城市抓农村,立足芜湖中等城市带中等农村的实际,立足芜湖临近长三角发达地区的区位优势,充分挖掘乡村的农产品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以一二三产融合、农文旅融合为主攻方向,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乡村产业,吸引市民下乡消费,增加农民就业,尤其要在破除城乡要素流动障碍上想办法,推动资金下乡、人才下乡,让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
二是抓龙头。这个龙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产业龙头。没有规模就没有竞争力,这就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合作社等产业龙头带动农业产业全链条发展。第二个是组织龙头,就是要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党组织引领乡村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龙山村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就是因为有一个好的党总支和胡太平这样的好带头人。第三个龙头,是要加快镇域的建设,发挥镇域连接县城和乡村的纽带作用,尤其是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上发挥作用。
三是抓示范。霭里村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做农村工作还是要集中资源投入,打造示范样板,以点上示范带动面上提升,久久为功一定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